以英德加等國為首的北約盟國,除了在2014年後逐步進駐波羅的海,美國也仿照烏克蘭模式,與波羅的海各國簽訂雙邊防禦備忘錄,所以波羅的海早已瀕臨戰爭邊緣。
讓我們實際走一遍捕捉的流程。不管找到了什麼,這個階段還不需要做任何事,只要把所有東西蒐集起來,放進桶子裡就好。
如果因為大小或地點的限制,讓你沒辦法把某樣實體的雜事放進桶子裡,就寫在一張紙上做為代表(例如「櫃子裡的死老鼠」、「壞掉的椅子」、「媽媽的生日」),然後把那張紙放進桶子裡。保持專注,把雜事放進桶子裡,就是你的任務。用品:你會用到而且會用完的東西,像是紙、筆、便利貼、螢光筆等。雜事狩獵——實體空間在雜事狩獵中,你唯一要做的,就是蒐集符合「雜事」定義的所有東西,放進桶子裡。在雜事狩獵中隨時可能出現「分心」這個絆腳石。
然而很多時候,雜事會以別的形式出現,像是一段對話、老師的口頭指示、一個念頭、點子或一項任務。有個機會嘗試新東西?寫下來。所以,每當客人來到韓國餐廳用餐,特別是烤肉店,店家總會馬上遞上一個大型透明塑膠袋,供客人把外套或包包,放到這密封塑膠袋內,以防用餐時,異味沾染到其上。
此外,片尾處以魔幻手法表現出來的大洪水,沖刷貧民區的場景,也形成一道嘲諷場面,因為這場雨對貧民窟民眾而言,是場「浩劫」,大夥忙著搶救家裡重要錢財物品,然而另一方面,這場雨卻成為朴社長疼愛的小孩朴多頌(鄭賢俊飾)的「最愛」,變成增添自家庭院露營的趣味——同樣的一場雨,打在兩家人身上,形成完全不同的感受與感觸。」——阿蒂爾・蘭波(Arthur Rimbaud,1854-1891) 最近台灣上映了一齣,可謂韓國影史上相當重要的作品,即在第72屆坎城影展內,首部獲得金棕櫚獎的韓片《寄生上流》(기생충)。且客人用完餐後,前去結帳時,還可看到店家在結帳櫃台處,放上白色香味薄荷糖糖罐,供顧客去除口中異味,甚至提供噴灑衣服的清香劑店家也大有人在,好讓客人噴灑上衣,保持一身清香味出店。我常說台灣人多注重「溫度」、日本人多注重「聲音」,而韓國人則是多注重「味道」的民族,這一點我們藉由韓國人日常生活中,可見端倪。
*編按:內文有劇透,請小心閱讀。而雯光丈夫每晚聽著供他吃穿朴社長上樓休息的腳步聲,以頭恭敬地「咚咚咚」,抵敲內室自動探測燈按鍵,幫他照明上樓階梯,且唱著讚美朴社長的歌詞,度過一天又一天的寄生生活。
諸如台灣讀者,只要來到韓國當地餐廳吃飯,酒足飯飽後,大多嫌身上帶有一股濃厚的菜餚味,因為韓國料理著重「調味料」(양념),甚至當地烤肉佳餚,都很輕易地會在人體留下產生「異味」呢。富家庭 vs. 窮家庭,彷彿平行世界的價值觀 先從劇情大方向而言,片內充滿眾多苦澀且後座力強大的反諷鏡頭,諸如大家觀察到的社會「貧富差距」問題——影片一開頭,居住在半地下室,剛彈死了一隻蟑螂的一家之主金基澤,讓家人不要關閉窗戶,逕自讓消毒人員直噴灑濃厚消毒氣體入室的「荒謬念頭」,抑或金基宇、基婷兩兄妹,為了省下wifi費用,兩人遍走家裡各處,只為了搜尋到住家附近免費的wifi,甚至當wifi連結上時,家內還開了一場「慶祝wifi復活」餐會等誇大場面。諸如「不是善良才有錢,而是有錢才不得不善良」等諷刺「體面」上流社會發言,抑或近片尾處,金基澤發自內心,道出「人生,也許就是沒有辦法照著計畫走」、「人生就是不要有計畫,有計畫就會有意外、失落」等底層民眾心聲,看似悲慘,然而這些名言的下一場畫面,即是上流社會朴社長奢華地召開孩子慶生會之日,一大早「無計畫」地呼朋引伴,前來家裡大開派對之舉,讓人唏噓。而隨著劇情的展開,金氏家人才發現到,原來寄生在這位事業成功IT企業朴社長家的人,不僅僅只有他們,還有一位早在四年前,因為欠下高額借款,名為雯光女管家的丈夫(朴明勳飾)男子,同樣地,也是窩居在這棟,由知名建築師設計出來,卻感到害羞,不敢公開於世的豪宅「地下室」內。
這是由韓國知名導演,奉俊昊(봉준호,之前代表作為2003年《殺人回憶》、2006年《駭人怪物》等作品)所執導的黑色幽默社會魔幻寫實片,而出演的演員,台灣讀者也不陌生,即是主演2013年《正義辯護人》、2017年《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》等眾多膾炙人口作品的影帝宋康昊(송강호)但是普亭也不是沒有政治風險,根據俄羅斯軍事專家耶瑪爾柯夫(Александр Емарков)的觀點,從發展軍事能力的角度來看,核競賽同時具有相當的危險。從6月3日至5日的聖彼得堡經濟論壇,到6月28日至30日的G20高峰會,普亭將重點放在中、美與日,期間與習近平簽下5G的合作案外,接著與川普(Donald Trump)在大阪再度會面。這事讓俄羅斯政府強壓了一天新聞,在隔日才對外發布訊息,俄羅斯官方宣稱是進行海床研究時遭受意外,並有其他船員獲救,卻遲遲無法詳細交代人數,也不願公布艦艇型號,隨後死亡的潛艇軍官已被埋葬在聖彼得堡。
以下表格為兩次事件比較:Photo Credit: 陳家韡提供雖然國內對此次意外往常地出現批評,但已不足以動搖普亭的地位,與2000年上任第一任總統時相比,普亭老神在在對處理危機的方式也頗為冷靜。儘管烏克蘭新任總統澤倫斯基(Volodymyr Zelenskiy)以退席抗議來反對歐盟理事會對俄羅斯的讓步,並譴責法、德兩國違背原則性要求,但這項決議對俄羅斯無疑是與歐盟修補關係的一大躍進。
歐洲理事會大會(Parliamentary Assembly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,PACE)在6月底才以118票通過,宣布俄羅斯可以恢復代表團的所有權利,例如包括不再透過撤銷發言、投票與參加各委員會事務等權利。相反的,普亭則是馬不停蹄的加強與世界各國的關係,來加強雙邊合作的可能性。
若說到俄羅斯潛艇,大多數台灣民眾想到的是《獵殺紅色十月》(The Hunt for Red October)這部電影,故事主角需要辨識俄方潛艇是否要叛逃或是攻擊美國的故事,劇情內容靈感來自1975年的蘇聯警戒號護衛艦的真實事件。而這一次7月1日發生的巴倫支海上(Barents Sea)的北莫爾斯克(Severomorsk)的俄羅斯核動力潛艇水下失火,讓外界再度睜大眼睛,以色列軍事情報網站Debka臆測俄美雙方在水下交火,遭美方擊中而失火。「庫斯克號」隸屬於俄羅斯北方艦隊,在海軍軍費緊縮的90年代,於1994年下水。而在未來幾十年裡,俄羅斯士兵可能只會在當地衝突中派遣。俄羅斯政府現今想定的談判對象不僅是川普一人,而是下一屆美國總統當選人。若俄國受到「世界末日戰爭」可能來臨的預期心理影響,最終只會讓俄羅斯核武數量增加,並且減少分配步兵戰車、坦克、直升機和下一代新型飛機,甚至是艦艇的研發。
一方面,《中程導彈條約》的結束同時提高了對俄羅斯經濟風險與軍備競賽的機率,也勢必推進俄美之間的對話。因為俄國國防部將會更加提高原已享有預算優勢的核子武器的比例,並在有限的軍事預算中獲得更大的額度。
尤其在2014年克里米亞半島事件後,一方面對於國際批評的回應多數處於較被動的狀態,以見招拆招的方式來面對反對的聲浪。結論是《中程導彈條約》過後,俄羅斯能享受到的談判蜜月期也只有短短的一年半載,普亭未來如何在國家預算裡找到更多的資金來支持未來的軍備競賽,是還未從經濟制裁裡脫身的一大挑戰。
7月5日普亭前往義大利進行國事訪問,目的是冀望義大利總理孔蒂(Giuseppe Conte)能夠搓和俄國與歐盟的關係。若我們說2011年的《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》是美國歐巴馬(Barack Obama)政府與俄羅斯梅德維傑夫(Dmitry Medvedev)政府所創造的「重置」年代,那下個條約談判的進程,則可被稱為俄美重新彼此定位的好時機。
但歐盟6月才又決議將對俄經濟制裁又延長半年至2020年1月。俄羅斯總統普亭(Vladimir Putin)則在5日發布命令,授予艇員受難者「在軍事職責中充分表現的勇氣和英雄主義」,其中四人追授俄羅斯英雄稱號,其他人則是勇氣勳章。Photo Credit: Reuters / 達志影像普亭魅力將因經濟制裁蒙上陰影?所以如何與歐盟之間達成協議、順利擺脫制裁的陰影才是普亭積極必須達成的任務。俄國跟進終止《中程導彈條約》,將掀美俄軍備競賽?潛艇事件後,7月3日普亭又簽下停止與美國爭議已久的《中程導彈條約》(The Intermediate-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,INF Treaty)之效力,之後代表兩國再也不需要履行相關義務,作為全球軍備控制核心的《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》(the New 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,START))基礎的《中程導彈條約》一旦停止,縱使在2011年簽署為期十年的《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》(期限到2021年2月為止),俄美雙方同意可以選擇將其延長五年,但由於《中程導彈條約》不再,反而增加了2021年3月後國際間對於無任何限制核武發展的可能性。
《紐約時報》認為意外潛艇是負責收集情報與竊聽的間諜作用,美國福斯新聞更指稱,當時俄羅斯進行入侵或切斷長達55萬英里、橫跨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下光纜,暗示海底戰是兩國決勝負的另一個戰場。儘管俄羅斯2018年俄羅斯國防支出為614億美元,但實際上卻是高出帳面的數倍
而在未來幾十年裡,俄羅斯士兵可能只會在當地衝突中派遣。這事讓俄羅斯政府強壓了一天新聞,在隔日才對外發布訊息,俄羅斯官方宣稱是進行海床研究時遭受意外,並有其他船員獲救,卻遲遲無法詳細交代人數,也不願公布艦艇型號,隨後死亡的潛艇軍官已被埋葬在聖彼得堡。
若俄國受到「世界末日戰爭」可能來臨的預期心理影響,最終只會讓俄羅斯核武數量增加,並且減少分配步兵戰車、坦克、直升機和下一代新型飛機,甚至是艦艇的研發。相反的,普亭則是馬不停蹄的加強與世界各國的關係,來加強雙邊合作的可能性。
一方面,《中程導彈條約》的結束同時提高了對俄羅斯經濟風險與軍備競賽的機率,也勢必推進俄美之間的對話。《紐約時報》認為意外潛艇是負責收集情報與竊聽的間諜作用,美國福斯新聞更指稱,當時俄羅斯進行入侵或切斷長達55萬英里、橫跨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下光纜,暗示海底戰是兩國決勝負的另一個戰場。歐洲理事會大會(Parliamentary Assembly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,PACE)在6月底才以118票通過,宣布俄羅斯可以恢復代表團的所有權利,例如包括不再透過撤銷發言、投票與參加各委員會事務等權利。從6月3日至5日的聖彼得堡經濟論壇,到6月28日至30日的G20高峰會,普亭將重點放在中、美與日,期間與習近平簽下5G的合作案外,接著與川普(Donald Trump)在大阪再度會面。
尤其在2014年克里米亞半島事件後,一方面對於國際批評的回應多數處於較被動的狀態,以見招拆招的方式來面對反對的聲浪。但歐盟6月才又決議將對俄經濟制裁又延長半年至2020年1月。
若我們說2011年的《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》是美國歐巴馬(Barack Obama)政府與俄羅斯梅德維傑夫(Dmitry Medvedev)政府所創造的「重置」年代,那下個條約談判的進程,則可被稱為俄美重新彼此定位的好時機。儘管俄羅斯2018年俄羅斯國防支出為614億美元,但實際上卻是高出帳面的數倍。
「庫斯克號」隸屬於俄羅斯北方艦隊,在海軍軍費緊縮的90年代,於1994年下水。若說到俄羅斯潛艇,大多數台灣民眾想到的是《獵殺紅色十月》(The Hunt for Red October)這部電影,故事主角需要辨識俄方潛艇是否要叛逃或是攻擊美國的故事,劇情內容靈感來自1975年的蘇聯警戒號護衛艦的真實事件。